關于短樁的高應變完整性檢測
(巖海技術部)
近日有客戶提供一根7米樁的高應變完整性檢測曲線,咨詢如何按照該省的規定,提交“升升法”測試曲線。針對這個問題,看到這條曲線,筆者心情非常沉重,怎么會這樣?
圖一 寬脈沖短樁的“峰峰法”
所謂“升升法”,是指分析樁底反射、計算樁長或波速時,以入射波(下行波)和樁底反射波(上行波)的起跳點或上升點為計算依據的一種方法;“峰峰法”則是以入射波和樁底反射波的峰值點為計算依據的一種方法。相比較而言,對于長樁或窄脈沖信號,“升升法”受波速彌散的影響較小,計算相對準確,而“峰峰法”更加直觀可辨。
兩種方法各有千秋,比如長樁或窄脈沖信號,特別是低應變模型樁考試,升升法計算精度更高。而對于窄脈沖和短樁,識別樁底反射是主要矛盾,波速彌散反而不再重要,此時,峰峰法就顯得更加實用。
然而,部分地方管理部門及專家層,有可能過度強調了“升升法”,據說高應變完整性檢測,必須用“升升法”,也許是檢測人員的理解出現偏差,執行起來有些哭笑不得,比如圖一,“升升法”如圖二。
以這組曲線為例,首先,必須強調,高應變完整性檢測不是這樣的。高應變完整性檢測,主要是針對打入式管樁低應變檢測無法看見樁底的一類,7米長的短樁,低應變檢測,樁底很難看嗎?
其次,無論是低應變還是高應變完整性檢測,一個重要的原則便是信號的脈沖寬度不可太大,否則無法識別樁底和缺陷,采樣間隔也應該盡可能低。
圖中的信號,完全違背了上述原則。如此重錘,如此寬脈沖信號,如此采樣間隔,如何識別樁底?
圖二 相應的升升法
圖三、圖四是廣東省建科院利用RS-HPIB完成的1.25米長尼龍棒模型樁高應變完整性檢測曲線及所用錘體與采樣間隔。錘重3公斤、采樣間隔25.6微秒,圖示6.4微秒是兩次展開后的采樣間隔。
樁雖然很短,但是入射脈沖也很窄,“升升法”和“峰峰法”分析都容易。
圖三 1.25米長尼龍棒檢測時采用的參數
最后再次強調,工程中短樁沒必要進行高應變完整性檢測;檢測了,也沒必要用重錘,得到寬脈沖信號;得到了寬脈沖信號,更不建議用升升法提交成果了。峰峰法識別樁底尚且困難,還能升升法?蒙都蒙不出來!
圖四 1.25米長尼龍棒測試曲線“升升法”